南音琵琶与曲项琵琶(南音琵琶和琵琶的区别)

  • A+
所属分类:音乐随笔

南琶全称南音琵琶,是南音合奏中的主要乐器。南音的工尺谱,就是琵琶弹奏用的原谱。

曲项琵琶,用拨子弹奏,公元四世纪通过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传入内地。唐宋以来,它与我国原有的直项琵琶互相影响,並改进形成了现在的琵琶。

南音琵琶在形制结构以及演奏姿势等方面,与古代曲项琵琶还有着较多相似之处。琵琶教程老师在探讨南音的历史渊源时,对南琶与曲项琵琶作些初步研究。

 

南音琵琶与曲项琵琶(南音琵琶和琵琶的区别)

 

南音琵琶历史介绍

曲项琵琶在中原流行之前,我国已有直项琵琶,是长柄、四弦、十二柱、圆形音箱、手弹的琵琶。为了与原有的琵琶在名称上不致混淆,当时称曲项、四弦、四柱、梨形音箱、用拨子弹奏的琵琶为曲项琵琶,以示区别。也有称曲项琵琶为“胡琵琶”或“胡琴”的。

曲项琵琶在我国开始流传的时间,根据综合分析,大都认为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随《天竺乐》而传入的。《隋书·音乐志》说:“今曲项琵琶、竖箜篌,并出自西域,非华夏旧器。”“《天竺乐》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(公元346-353年),重四译来贡男伎,天竺即其乐焉。”“天竺中有琵琶。”

曲项琵琶在我国南方流行的时间要稍晚一些。《梁书·简文帝本纪》称:“梁大宝二年(公元551年),侯景将害简文帝,使太乐令彭隽赍酒肴、曲项琶琶与帝饮。”《旧唐书·音乐志》也说:“《梁史》称侯景之害简文帝也,使太乐令彭隽赍曲项琵琶就帝饮,则南朝似无曲项者。”在敦煌北魏壁画以及云冈石刻造像中,都可看到当时曲项琵琶的形制。

可是,从历代有关琵琶历史方面的记载,既有把直项琵琶与曲项琵琶不用全名而都称“琵琶”,使后人难于明了所指的;也有后代人在抄录前代人的记载时,改字、漏字而致混淆不清的。又有的后人把曲项琵琶在中原流传的时间提前至汉代,根据是:汉刘熙《释名·释乐器》所说:“批把本出于胡中,马上所鼓也。推手前曰批,引手却曰把,象其鼓时,因以为名也。”第一,这里所说的琵琶,並非曲项琵琶,而是直项琵琶。第二,“本出胡中”的“胡”,在汉代並不指“外国”,而是指匈奴。如司马迁《史记·匈奴传》中,对匈奴就明指称“胡”。班固写的《汉书》中,也将匈奴称作“胡”。而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,曰淳维(见《史记》)。因此,匈奴也是炎黄的子孙,是指居住在内蒙狼山、大青山一带的少数民族。在汉代文献中,“西域”则是指匈奴之西,乌孙之南的三十六个小国。至魏晋南北朝以后,才把西域亦称作胡(如《隋书·音乐志》所述)。

 

南音琵琶与曲项琵琶(南音琵琶和琵琶的区别)

唐代乐舞壁画(局部),其中两名乐女以侧横姿势演奏琵琶

改字、漏字的例子如:唐杜佑《通典》卷一四四《琵琶条》说:“,今清乐秦琵琶俗谓之秦汉子,圆体修颈而小,疑是弦鼗之遗制。傅玄云:“体圆柄直,柱有十二,其他皆充上锐下,曲颈,形制稍大,本出胡中,俗传是汉制。兼似二制者,谓之秦汉,盖谓通用秦汉之法。”而在一百余年之后,后晋刘煦等编撰的《旧唐书·音乐志》说:“琵琶,四弦,汉乐也。初长城之役,有弦鼗而鼓之者。及汉武帝嫁宗女于乌孙,乃裁筝、筑为马上乐,以慰其乡国之思。推而远之曰琵,引而近之曰琶,言其便于事也。今清乐秦琵琶,俗谓之秦汉子,圆体修颈而小,疑是弦鼗之遗制。

其他皆充上锐下,曲项,形制稍大,疑此是汉制,兼似两制者,谓之秦汉,盖谓通用秦汉之法。”再在宋代欧阳修等编撰的《新唐书》,除照抄《旧唐书》外,还改写成更为肯定的文字如:“琵琶,圆体修颈而小,号曰秦汉子,盖弦鼗之遗制,出于胡中,传秦汉所作。”《通典》中“疑是弦鼗之遗制”的“疑”字,《旧唐书》中改为“有弦鼗而鼓之者”:《新唐书》中改为“盖弦鼗之遗制”。这些,虽只是指圆形音箱的琵琶而言,但也可说明后人在传抄中改动用字而使原意全非。对曲项琵琶方面,《旧唐书》中尚写着:“曲项,形制稍大,疑此是汉制”,並未肯定是汉制。以上《通典》、《旧唐书》的记载,都是抄录于晋代傅玄写的《瓷琶赋并序》:“世本不载作者,闻之故老云: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,念其行道思慕,使工人知音者裁琴、筝、筑、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。观其器中虚外实,天地象也。盘圆柄直,阴阳叙也。柱有十二,配律吕也。四弦,法四时也。以方语目之,故云琵琶,取易传于外国也。杜挚以为赢秦之末,盖苦长城之役,百姓弦鼗而鼓之。二者各有所据,以意断之,乌孙近焉。”

傅玄所说的琵琶,是盘圆柄直的直项琵琶,不是曲项琵琶。从这个文献中,傅玄並未写出在晋代时已有曲项琵琶。同时,他对直项琵琶的产生,说是“世本不载作者,闻之故老云”而已。文末他虽对产生直项琵琶的两种传说,自己作了选择,但从文字中完全可以看出他把所知情况只作坦率叙说,並未武断肯定。这与《旧唐书》《新唐书》在抄录时作改字减字而改变原意,在态度上是不相同的。

 

南音琵琶与曲项琵琶(南音琵琶和琵琶的区别)

现收藏在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的中国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

 

日本奈良正仓院还藏有我国唐代的曲项琵琶、阮、五弦琵琶等。以上三种乐器,在隋唐壁画中常见在一起合奏。它们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合作与交流之后,势必会互受影响。在演奏方法及乐器构造等方面也会产生一些变异。例如五弦琵琶,有的用手弹,有的用拨弹,有的是直项,有的则是曲项等。五弦琵琶的形体较四弦的曲项琵琶稍小,发音清脆明快清新。四弦的曲项琵琶共鸣箱较大,音色浑厚豪放。五弦琵琶在隋唐时期盛行了一时,以后却渐渐消失(由中国传至朝鲜的“乡琵琶”,还是五弦琵琶的遗制),这可能由于四弦曲项琵琶在构造上吸收了阮、五弦琵琶的优点之后,既扩大了音域,也能发出或脆亮明快的音色,或豪放浑厚的音响,逐步地代替了五弦琵琶的缘故。

 

南音琵琶与曲项琵琶(南音琵琶和琵琶的区别)

 

南音琵琶传入经过

南音何时南传?学者们曾进行研究,认为历史上南音的传入福建,主要有三次:

(1)晋代永嘉衣冠南渡:永嘉之乱,中州人民相继南渡避难,很多人就定居于泉州,也带来了中州的戏曲与音乐。

(2)五代时的南迁:唐昭宗时,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与弟王审知来闽。随同迁来的中州人民而移来的戏曲音乐,保存在泉州。

(3)宋代的南迁:北宋后期,国势日衰。南宋苟安一时,在元兵入侵而南移逃避中,很多宋室皇亲国戚大臣以及中原人士入闽定居,带来了戏曲与音乐。

以上历史原因中,南音在泉州扎下了根,世代相传,流传至今。

从南音合奏所用乐器琵琶、洞箫(尺八)、二弦、三弦、拍板等来看:琵琶的形制,接近于晚唐、五代的式样;洞箫的形制及命名,似来自宋代;二弦的形制,接近于五代与宋时的奚琴式样;三弦是元代乐器;拍板的形制,又近似宋代。当我们听南音名谱《四时景》、《梅花操》、《走马》、《百鸟归巢》等的演奏时,所用乐器,又与宋代遗音的客家音乐相似。客家音乐也用琵琶、洞箫、二弦、三弦等乐器作合奏。所不同的,南音所用乐器的形制,接近于唐宋,而客家音乐所用的乐器,则随时代之变迁而改变。

各个时代由中原迁来泉州的居民所带来的戏曲音乐,无论是曲谱或乐器,都会得到一定充实。我想,南音的产生与流传,也是逐步定型而形成的。

 

南音琵琶与曲项琵琶(南音琵琶和琵琶的区别)

 

南音琵琶构造的演变

古代琵琶形制,并不全同而很有出入。如果从各个时期的壁画、陶塑的琵琶形态来看,真是千姿百态,形式多样。例如头部有直项的、曲项的。头及槽的结构与造形及其大小,也有多种形式。琴身有圆形的、梨形的、瓢形的等,大小也不一样。轸轴有四个或二个、三个、五个、六个、八个的。覆手的式样、大小,系弦方法等也不相同。有用手弹的,有用拨子弹的,而拨子的用料及其大小式样也有多种。风眼的位置、式样、大小也有多种。音柱的数目、式样、大小也不相同。演奏时有横抱、斜抱、直抱等等。再以曲项琵琶的头与身的曲向角度来看,日本正仓院所藏唐制琵琶与唐画炽盛光佛五星图的琵琶,都呈直角形,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卷以及北宋画武宗元朝仙仗图卷的琵琶,成大于直角形。

 

南音琵琶与曲项琵琶(南音琵琶和琵琶的区别)

《韩熙载夜宴图》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

 

古代琵琶在各个部位的形态、大小、构造等为何存在多种形制?这是由于古代在制作琵琶的工艺方面,没有统一规格,也没有详细图纸。在制作琵琶时,后人根据前人的琵琶,或作仿制,或以材料大小裁锉。也有或自行设计,或加以创造,在不断实践以及演奏中根据便于演奏与音响效果,调整内部结构。在琵琶的流传历史中,制作出各种不同形制的琵琶来。在继承中不断实践与发展,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。

如以五弦琵琶来说,日本正仓院唐制五弦琵琶是直项的;北魏敦煌壁画五弦则是曲项的;隋代敦煌壁画五弦以及北宋画武宗元仙仗图卷五弦又都是直项的。同是五弦琵琶,在不同时代,或是直项,或是曲项,並不拘泥于一种式样。

现今在琵琶制作方面,已有部颁尺寸图纸,但是各地乐器厂制作的琵琶,还是存在一些差别。尤其在头饰等方面,各有特点。

 

南音琵琶与曲项琵琶(南音琵琶和琵琶的区别)

 

关于琵琶的大小尺寸,从壁画、陶塑、画卷上是不能看出它的准确尺寸的。但可以从实物中得知。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曲项四弦琵琶,有效弦长是97.26厘米,清代琵琶的有效弦长约为73厘米左右;清末民初琵琶的有效弦长约71.5厘米左右;现在通常用的琵琶,部颁有效弦长为72.5厘米。

南音琵琶在1959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》第八辑第三十五图《福建南乐用的琵琶》图中,是四相十品,品较短,面板两侧各有风眼一个,覆手相似于清代的形制。中央音乐学院于几年前向泉州购买了两把南琶,从实物测量中,有效弦长71厘米,四相十品,品的长度有两种,长的品约5.9厘米,短的品(第七、九、十品)只在子中弦上按奏,约长2.7厘米,山口高2.1厘米,山口底部3.5厘米,山口上口架弦处1.6厘米,覆手距背板底部为9厘米,覆手上口高0.9厘米,覆手上弦孔间的距离约2厘米,覆手用红木制作,式样与清代的相仿,面板中部两侧各有一个凤眼,面板很薄,似无横梁与音柱,为此面板向内凹陷,背部(音箱)最阔处为31厘米。

从现用的南音琶来看,它的头与身的曲向角度、面板两侧各有凤眼、覆手的形制、斜抱用手指甲弹奏等方面,与五代、北宋、琵琶比较接近,而与现代通用的琵琶则有较大出入。这可说明南琶至今还保存着五代前后的规格与形制,为我们研究古代琵琶,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。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